为什么我开始主动消费降级

2025年618结束了,我想如果不是诸多APP开屏的广告提示,很多人都不知道各大电商已经开始了618。今年这个618是目前持续时间最长的,持续了47天。当然,未来只会更长。

根据很多电商的公关数据说,本次618的GMV都提升了不少,而且随着“跨店满减”、“凑消费券”活动的叫停,无需大量的退货,所以GMV的质量高了不少,真实度也高了不少。于是在昨天我司内部的618庆功会上,大老板宣布以后要“每月8号和18号都有一次S级大促,含预售的那种”。哦对了,说到预售,去年网络声音是预售就是罪魁祸首,但是今年还是老老实实捡起来预售了。

既然大老板这么做了“每月2次大促”的决策,肯定是他看到了我等小P没有看到的数据,比如搞大促可以让平台是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多搞多赚。不过我个人是十分不认可“大促驱动电商”这个战略的,我认为这是恶性循环,只会把羊毛薅光。

现在网购也逐渐在互联网上遭到了排斥,很多人在电商促销的短视频下面评论说“不买直接立省XXX元”,而且是非常骄傲的口吻。这类发言也吸引了很多的点赞。可见“不主动参与网购”或者“网购也追求性价比”是现在人越来越多的选择。

2025年除了新闻联播里的那个平行宇宙,全国市场依旧低迷,只提增速不提通胀是扯淡。寒风吹到了每一个打工牛马,我也不例外要为了以后不确定的生活攒棺材本。最近网上有个图,比如“现在的孩子对钱没概念,30块一杯的咖啡,可以买XXX个鸡蛋,可以买XXX杯水,可以买XXX个蔬菜”。这个图都让我觉得平时消费的确是有点大手大脚,随手掏出来微信支付,嘀一下,我的数个鸡蛋就没了。

所以现在,咖啡我开始关注12.9甚至9.9。要是星巴克、TIMS、manner这些没有券我是不会买的,甚至我还跑去拉人来得到券。食堂超过餐补20的那部分,我也要嘀咕嘀咕,对现金的感觉我应该是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为什么我现在开始主动选择“消费降级”呢?

第一,我觉得人到中年难免会对一些物质上的东西不再追求。可乐雪碧早就戒了很多年,奶油肥肉看着心里就犯腻,所以我对食欲上的追求淡了不少。至于衣服手机,整体的欲望也下降了不少,甚至有时候会觉得“这双鞋子终于穿破了,终于可以扔掉了”这个想法是一个很好的事儿,也就是说人到中年除了自身欲望的降低,整个消费注意也越来越往实用派的角度去调整。

但是众所周知,一个商品的价格有两个部分组成:使用价格和情绪价格。实用派的消费对象肯定是情绪价格较少的对象。

第二,我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追求小确幸,比如在工作后来一杯美美的独享咖啡、或者去一家经常去的地方吃一顿简单的好吃的。不想跟别人分享时间,就自己去享受一个独处的美食已经成了我的一个“小舒服”。我想这个可能心态的转变是跟当下的工作节奏太快有直接的关系,不是每次都要消费一个很昂贵的东西才能让自己感受到“奖励”的感觉。除了刚才说的“节奏太快”,“阶级固化”也是一个不小的因素:在这样的社会里奋斗的人本身不一定有大的进步空间,那么自然也不会对自己有大的奖励,所以偶尔的一点点小奖励就够了。

所以我为什么也开始“消费降级”了呢?首先大环境不好,其次整体阶层固化,最后是中年人或者说“越来越多心态中年化、佛系”的人对物质的东西追求降低。这三点因素的交织导致我开始主动的去找各种各样的平替和一种新的取悦自己的方式,毕竟消费降级与生活降级不能画上一个完全的等号,而且钱是要实实在在的省下来,而不是“奶茶不喝,结果钱都扔进了股票,再次打水漂”,“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稳住当前的收入来源”才是最对自己最好的照顾。

感谢您请我喝咖啡~O(∩_∩)O,如果要联系请直接发我邮箱chenx1242@163.com,我会回复你的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