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锤淡啤酒

勤奋捞钱,早日退休!

0%

从中国女篮看中国体育

篮球选材的困境

中国女篮在亚运会上被日本队淘汰,在8个队伍里最后拿到了第三。拿到铜牌后,赛前嘲讽日本主教练的宫鲁鸣赛后给自己打了一个及格分。

再加上U19女篮52-115被加拿大女篮暴揍一顿,女篮领导们的血压估计飙到了峰值。不过幸好大运会的女篮连克日本美国等意识形态对手,让领导们舒服了一点。

现在女篮跟男篮一样,走的还是建国初的路子:仗着14亿人口地大物博,然后从体校找几个大个子,然后搭配几个后卫来伺候这几个大个子。这几个大个的能力在篮球水平比较贫瘠的亚洲还算能吃得开,不过随着现代篮球越来越快、中锋要更多去弧顶发牌的趋势,而且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男女篮归入了亚洲杯范围,我想再不更换选材思路,以后无论是男女篮想染指亚洲杯是一个挺难的事儿。

从最早的“为什么刘伟就是中国第一后卫”这个问题现在具象化了,演变成“为什么中国出不来河村勇辉,为什么中国出不来田中心”。因为我们的选材眼光就是这样,有姚明的“先进经验”,那就保守主义继续看天由命等下一个姚明呗。

不过,这里我个人想表达一个观点:女篮这项运动是一个观赏性很差的运动。三大球里女排是非常展现女子曲线美的运动,女足的运动员也绝大多数都是苗条的模特身材。唯独女篮,身材普遍偏壮,而且女篮比赛里也有不少倒地争抢的镜头,就难免有点“连滚带爬”,有种菜市场女子互殴的场面。所以真的不要怪女篮球员工资低,因为实在很难看,要不是为了性别平等,这个项目其实真的可以取消,因为实在吸引不来什么金主。

中国人不善快速决策?

杨毅曾经在他的播客里说过“中国奥运金牌项目集中于小巧难女少”(小是小球,巧是技巧项目,难是难度大,女是女子项目,少是参与人数少)。随着女篮这次在亚洲杯折戟沉沙,让人不禁思考,是不是“需要快速做决策的团队运动也是中国人不擅长的?”

比如足球、篮球这些团队配合的PVP项目,是需要快速决策的,当你面对一个对手是传球还是单打?传球的话是击地传球更好还是吊高球传给他?这些都是要运动员在电光火石之间快速做出判断,然后再搭配平时的基本功做到高成功率的动作。

而相比较举重、体操、游泳、跳水、射击这种,本身就不是PVP的项目,也压根跟不上什么决策,只要够重、够快或者按照评分标准上的要求去做就肯定能拿高分。斯诺克、围棋这种,虽然它是PVP项目,但是他不需要“快速决策”。至于“乒乓球、羽毛球”这些PVP项目,但是最多2个人配合,涉及不到团队配合。

这么一看“需要快速做决策的团队运动是中国人不擅长的”这个结论好像是有道理的,毕竟从事实来看,根据巴黎奥运会的奖牌分布https://www.olympics.com/zh/news/paris-2024-team-china-medalists-overview ,不难发现除了女子曲棍球拿了银牌,其他所有奖牌基本都是少于等于2人的项目。

那么为啥会这样?我想首先“小巧难女少”这五个字很完美的概括了“举国体制”优势。当然这个优势有也不是啥坏事,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举国体制”的优势再缩小,而且“市场化高”的运动我们也没有发展起来,而且是不仅发展了好几年没发展起来,倒是发展出来不少贪污犯。我觉得可能主要问题是“市场化高”的运动,需要大量的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因为这个就是吸引目光的地方,吸引来了目光也吸引来了钱,很多球员都是靠“灵气”吃饭的,但是中国的教育太死板,很难培养出这样的人。

B站有几个经常分析日本体育的UP主,通过他们感觉到日本的体育目前发展的势头不错,无论是女子100米栏、男子100米、男排、女排最近都有冠军入账,而且他们的乒乓球也没有广大群众想的那么差,大阪直美现在明显比郑钦文能打,所以有些项目中国要维持亚洲霸主还是要小心一点。

Welcome to my other publishing channels